2008年第6期总第30期编辑手记
刘亮
(本刊编辑部主任、民商法学博士生)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中共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反应,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温家宝总理亲任总指挥,全力开展搜救抢险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心系灾区,捐款捐物,并连续召开数次有关抗震救灾的学术研讨会。接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于2008年5月31日召开了“地震等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法律问题研讨会”,龙卫球教授、孙新强教授、付翠英教授、钱卫清律师等近10家单位的2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讨论。本次研讨会分别涉及物权法、侵权法、保险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抗震救灾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并试图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本次研讨会的内容,本期的【特别奉献】栏目刊载了本次研讨会的全程会议内容。据悉,2008年6月12日,即汶川地震发生一月之后,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亦将举办有关抗震救灾的法律问题研讨会,相信,这必将进一步推进问题的研讨。
孙建江和吕甲木合作撰写的《中国民法典的结构》是一篇不错的学术论文,反映了两位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较为扎实的学术功底。该文认为,编纂中国民法典应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坚持民法为权利法之理念,延承《民法通则》的体系,运用成文法典编纂中重视逻辑性、体系性的立法技巧,在隐性结构上应采取总则——民事权利——民事责任的体系。但又考虑到民事权利部分的内容庞大,为了使各编条文数量不至过于失衡,故主张将民事权利所包含的内容上升到编的层次,即在总则编和民事责任编之间设置人身权编、继承编、知识产权编、物权编、债权编,另外设置一个有关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的附编。对于其中的一些观点,我有不同的意见,但我仍然乐意推荐此文。
“治愈或存活机会丧失”的损害赔偿是否可以付诸实践,无论是在中外法学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务中,都存有争议。该问题不仅是一个纯粹独立的法学问题,也是一个关系整体社会成本和医患双方利益平衡的政策问题。陈志杰先生为此所撰写的《“治愈或存活机会丧失”损害赔偿问题研究》一文,是一篇不错的学位论文。该文运用了类型分析法与逻辑分析法,从比较法的研究路径出发,分别考察了英美法系国家以及大陆法系国家的相关理论学说和司法实践,展示了该问题的宏观研究状况。作者还在文章最后提出具体的制度构建,我同样乐意推荐此文。
当然,本期尚有许多其他不错的学术论文和案例评析,只是在此不能一一列举,需要依靠读者的慧眼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