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驿站专栏作者介绍      致敬授权学者      中国民商法律网历届编辑联系方式征集公告      中国民商法律网改版公告     
民商法网刊
论版权体系中的著作人格权(下)
张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博士研究生
上传时间:2008/9/9
浏览次数:7202
字体大小:

4章 版权体系中的著作人格权弱保护的原因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

4.1 版权体系中著作人格权弱保护的原因

从上述两章的介绍不难看出,英美两国在著作人格权的成文法立法过程中。一方面在其法律中规定著作人格权的保护,另一方面又玩文字游戏对著作人格权极尽限制,这主要是因为:

4.1.1 国际条约在国内法的适用

版权体系对于著作人格权的关注并非出于本意,很多版权体系的学者坚称著作人格权不可植入版权体系。但是由于英美先后加入《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它们不可回避的要面临:国际条约在国内法适用的问题。国际条约在国内法的适用主要涉及两个问题。
 
(1)国际法规则
 
    有关国际条约在国内法适用的国际法律基础是条约必须遵守原则。所谓条约必须遵守是指,凡现行有效的公约对各当事方均有约束力,必须由其善意履行。条约各当事方在善意履行条约中,最根本的是使其行为符合条约的宗旨和精神,依法行使条约所规定的权利,依法承担条约所规定的义务。这也是为什么版权体系一直担心其不保护著作人格权有悖于伯尔尼公约的义务。所以一直对著作人格权保护采取半推半就的态度。
 
(2)国内法规定
 
    一个有效的国际条约要想在成员国内得到适用,必须得到成员国国内法律秩序的支持,这样国际条约才能具有国内法上的效力。就国内法的规定,大致分为两类:并入和转化。所谓并入是指将条约作为国内法的一部分在国内法律秩序中直接予以适用,而不需要制订新的法律;所谓转化是指制定新的国内法,赋予条约规则以国内法效力,使条约规则在国内予以适用。 英国是典型的采取“转化”的国家。所以其对《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或录音制品条约》都制定了相应的国内法规。美国被认为是典型的“并入”国家,然而在实践中,美国的司法判例对于自我执行的条约采取并入;对于非自我执行的条约采取“转化”。这也就阐释了美国学者紧紧抓住《伯尔尼公约》第六条之二第三款为其国内法对于著作人格权保护的缺憾的辩护。
 
    可见由于条约必须适用的国际规则,版权体系不得不在其加入《伯尔尼公约》后时时担心自己有悖于公约规定的义务。又由于转化的国内法规定,版权体系在适用条约前必须将其转化为国内法。迫于上述违反义务的担心和国内法的规定,版权体系在其法律制度里或多或少的包括的著作人格权,虽然在保护范围和种类上与作者权体系大大有别。

4.1.2 国际条约的解释与运用

版权体系国家如何可以一方面看似没有违背伯尔尼公约第六条之二规定的义务,一方面在其国内法中又罕见对于著作人格权的保护?除了其在国际条约在国内法上适用的“转化”原则,还主要取决于版权体系国家对于国际条约的解释和运用能力。它体现在:
 
(1)《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第六条之二第三款的解释和运用
 
   《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第六条之二第三款规定“为保障本条所承认的权利而采取的补救方法由被要求给予保护的国家的法律规定。”这一条明示伯尔尼公约各成员国应遵守伯尔尼公约第六条之二规定著作人格权保护的义务,但是所采取的补救办法可以依成员国而异,没有必要整齐划一,更没有必要与老牌作者权体系国家的著作人格权保护看齐。基于此点,当美国由于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使得其法律与伯尔尼公约的要求相和谐一致时,比如各州纷纷立法保护著作人格权,美国国会宣布现存的美国国内法包括著作人格权的保护完全满足伯尔尼公约所规定的义务。
 
(2)《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解释和运用
 
    版权体系的国家几乎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所以他们都服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虽然《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囊括伯尔尼公约所有条款及附件,但是版权体系国家也注意到《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主要注重经济权利的保护,同时《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九条第一款后还有一个但书的规定“但对于伯尔尼公约第六条之二规定之权利或对于从该条引申的权利,成员应依本协议而免除权利和义务。”因此,《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将伯尔尼公约除著作人格权保护之外的所规定的最低标准并入了协议。著作人格权的支持者应该感谢协议排除了对于著作人格权的保护,因为它避免了版权体系认为著作人格权可以放弃与作者权体系认为著作人格权不可转让之间的理论分歧。
 
    因此,在某些国际公约的要求下,部分版权体系的国家在著作权法中也规定了作者的若干人格权。但这些人格权并不属于著作权本身的内容,纯粹的出于履行国际公约只需。

4.2 版权体系中著作人格权弱保护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

4.2.1 英国的著作人格权案例

纵观英国的著作人格权立法,从最开始的坚决拒绝到最近一次2006年对于《1988年版权、外观设计与专利法》的修正,将著作人格权保护扩大到表演者。体现了英国虽然不情愿纳入著作人格权制度,但是由于其地位的特殊又不得不亦步亦趋向作者权体系中的著作人格权规定靠拢。但是在现实判例中英国法院又倾向于不保护著作人格权。
 
4.2.1.1 署名权案:Clark诉联合报业有限责任公司案
 
Clark诉联合报业有限责任公司案发生在1998年1月21日。Clark是一位下议院议员,并是文明遐迩的日记作者。联合报业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一个报纸出版了另一作者撰写的一系列文章其中包括解构Clark的日记并推测覆盖1997年大选前后的事件。文章的标题描述这是Clark的日记,并在专栏中有Clark的照片和他的简单介绍,但是却声称文章描述的事实是想象的Clark可能已经描述的事实。事后,Clark根据《1988年版权、外观设计及专利法》第84条规定的错误署名的规定以及假冒的规定请求一个禁止令禁止联合报业出版文章,因为很大数量的读者将认为文章是Clark写的。后来法院认为授予禁止令取决于法官决定是否有大量读者已经被误导或可能被误导多于只是临时的不合理的相信文章是由Clark写的以及Clark是否会因此遭受损害。同时Clark列举了大量的证据即使是理性的人也可能被误导,事实上即使没有上述证据,联合报业的文章显而易见的含有矛盾的信息到底谁是文章的作者并且大量的读者会把Clark当成文章的作者。Clark对于文章的署名权无疑地会对作者作为一位知名作家所建立起来的名誉和声望造成损害,所以Clark有权诉请禁止令和要求损害赔偿。但是法院同时指出Clark无权禁止联合报业出版非署Clark名字而直接署其它名字的文章。.
 
4.2.1.2 保护作品完整权案:PasterfieldDenham
 
    Pasterfield案中,1988年Pasterfield受雇于普利茅斯市议会为普利茅斯圆顶制作传单和宣传册。其中原告制作的一幅透过玻璃墙描述的彩色半圆顶图后被被告Denham引用在他制作的传单中并做了少许改动:祛除了圆顶后的背景并将绿色背景变成黄色又加上一个深棕色的房顶。原告起诉被告侵犯著作权、侵犯著作人格权并假冒(passing off)。被告坚称自己没有侵犯原告的著作人格权,因其对于原图的改变并没有构成《1988年版权、外观设计和专利法》第80条规定的变更处置(derogatory treatment)。最后,法院得出结论:被告对于原图所做的改变不能构成法案规定的对于原告名誉的贬损影响。法院的理由是“原告自己声称权利受到侵犯是不足够的。显而易见,法院发现了原被告作品的相关性——被告努力使自己的作品与原告的保持一致。法院认为两幅普利茅斯圆顶图的不同仅仅是外观上的,因此没有偏见存在,所以法院驳回了原告关于著作人格权的诉求。法院对于Pasterfield案的裁决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法院对于著作人格权保护的敌意。尤其是法院认为“作者声称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是不足够的”,此理由给任何主张著作人格权受保护的艺术家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因为法庭祛除了艺术家主观的审美判断。因此本案中可以得出结论:英国的法院比艺术家本人更知道如何提升艺术创作的审美。

4.2.2 美国的著作人格权案例

在美国著作权法纳入著作人格权制度保护之前,美国主要援引不正当竞争、合同法等其他民事法律制度保护著作人格权。典型的案例有:(1)署名权案件:1969年Williams诉Weisser案,1960年Clevenger诉Baker Voorhis & Co.案,1981年Smith诉Montoro案。其中Williams案是署真名(truth attribution);Clevenger案是错误署名案件(false attribution);Smith案要求使用作者名字的案件。(2)保护作品完整权案件1952年Granz 诉Harris案,1962年Edgar Rice Burroughs,Inc诉Metro-Goldwyn-Mayer,Inc案。
 
纵观美国对于著作人格权的态度,只有1990年《视听艺术家权利法案》真正也是唯一包括了著作人格权,但其在立法技术上的严格限制已经使得其在实际运用中不太可能,所以1990年《视听艺术家权利法案》后援引法案中的著作人格权规定判决的案例是少只又少。
 
4.2.1.1 署名权案:GrauerDeutsh
 
    Grauer是1990年《视听艺术家权利法案》修正1976年版权法案以来,美国的迄今为止唯一一件艺术家行使了署名权的案件。在Grauer诉Deutsh案中,Graucer原是著名摄影家艺术家Deutsh的一名助理,他们合作而成的两个系列的照片中两部被指控的作品已经得到了公众的褒奖。后来,由于原告和被告的一次争吵。原告决定在版权法保护的范围内诉请他是两个系列作品的合作作者并且诉请清算之前的所有合作创作的作品。所以,原告根据联邦法的规定诉称被告将很多本是合作完成的摄影作品当成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原告基于《兰哈姆法》43条a款认为被告错误地指示作品的来源,并基于1990年《视听艺术家权利法案》的规定(也即《版权法案》106条a款(1)(A))认为被告非法的展示未属原告姓名的摄影作品。此举违反了双方的合作作者合同,构成欺骗,同时侵犯了摄影助理与其他人的经济关系,构成不正当竞争和不正当获利。法庭最初认为:原告摄影师的助理几乎不能基于《兰哈姆法》43条a款起诉虚假的指示起源,因为原告不可以指出一个确定的销售量;被告也不能基于《版权法案》106条e款(1)的规定以其合作作者的身份放弃原告的署名权。然而,原告基于州法起诉的未署名、不正当竞争以及不正当获利都被版权法案的“联邦法优先适用”了,法院没有给与支持。并且,原告没有足够的证据指控其“欺骗”的诉求而是用足够多的证据指控干涉其经济关系。所以法院给与被告相对于原告基于州法提出的未署名、不正当竞争、不正当得利、欺骗以及部分违约的请求的辩解的支持;同时给与原告基于联邦法提出的虚假的指示起源、未署名以及干涉经济关系和违反合同的诉求的支持。最后,法庭仅仅支持了原告关于合作作者的诉求。
 
    在美国这个判例法国家,Grauer案件后,再没有任何艺术家援引法案的规定得到法院支持其关于署名权的诉求。比如:Lilley诉Stout中,原告摄影师根据法案规定诉称被告艺术家在使用其摄影作品时没有给予署名,法院认为照片不是法案所保护的艺术作品所以驳回了原告的起诉。可见,对于1990年《视听艺术家权利法案》所规定的署名权并没有得到法官的普遍认同。
 
4.2.2.2 保护作品完整权案:MartinCity of Indianapolis 1998
 
    Martin案是美国版权史上唯一例给予艺术家金钱赔偿的案件。原告Martin是Tarpenning-Lafollette公司的一名金属片的设计者、工程师和制造者。Martin用两年半中的假期和周末制造“交响曲1#”并于1987年5月7日完成创作,印地安纳波利斯市允许艺术家把雕塑作为公司的财产展出。随后印地安纳波利斯市获得了雕塑“交响曲1#”所在地的土地使用权,尽管原告反对,城市还是为了公众利用土地毁坏了雕塑。艺术家根据1990年《视觉艺术家权利法案》的规定,即《版权法案》第101条的规定起诉印地安纳波利斯市。印地安纳波利斯市辩称艺术家并没有证明“交响曲1#”雕塑是被公认的作品(work of recognized stature),此雕塑只不过是被其雇佣者Tarpenning-Lafollette公司做为广告利用,并且此雕塑作为雇佣作品不应当受1990年《视觉艺术家权利法案》的保护。法院驳回了印地安纳波利斯市的辩解。法院指出艺术家Martin通过报纸文章已经证明“交响曲1#”是被公认的雕塑,而且雕塑并不是在艺术家的工作时间内完成的也不是为了广告的目的而制造的。法院支持原告的诉求,因此法院指出雕塑是受1990年《视听艺术家权利法案》保护的作品,印地安纳波利斯市毁坏雕塑违反了法案的规定。法院于1997年10月3日作出简易判决判定被告给予原告法定损害赔偿金两万元,律师诉讼费十三万多元。原告认为区法院根据1990年《视觉艺术家权利法案》的解释错误的得出:增加法定的赔偿损害金是不应得的。所以原告提出重审申请。原告坚称:版权法中的“故意(willful)”是与1990年《视觉艺术家权利法案》一致的,包括一个比法院简易判决判定的增加的损害赔偿更宽泛的形式“不记后果的漠视(reckless disregard)”。上诉法院认为对于根据1990年《视听艺术家权利法案》的诉讼请求法院在判决损害赔偿时是否给予与其他版权诉求不同的损害赔偿方面缺乏一个明确的国会法案,并且没有理由采纳一个变换的“故意”的概念。法院重审没有改判。
 
    在Martin案后陆续也有一些艺术家根据1990年《视听艺术家权利法案》的相关规定主张对于自己的著作人格权进行保护,但是却再没有案例像Martin案一样由于著作人格权受到侵害得到损害赔偿。比如在Fitzgerald诉CBS广播公司案中,原告拍摄了一张照片诉称被告侵犯了其对照片所拥有的著作权并请求法定的损害赔偿,法院没有支持原告,因为法院认为对于照片的新闻利用是合理使用的范畴。
 
    由于1990年《视觉艺术家权利法案》的严格限制的著作人格权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只有极其有限的艺术家可以根据法案规定寻求著作人格权的保护。然而2005年《家庭电影法案》对于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影响又导致美国对于著作人格权的保护越来越弱。

著作人格权在版权体系的发展道路极尽曲折,主要原因是版权体系国家坚持其一元论著作权保护体系,认为著作人格权的保护不属于著作权的保护范畴。尤其英国和美国作为版权体系的代表国家认为著作权的本质是财产权,所以其不包涵人格属性,因此在版权保护中一直拒绝纳入著作人格权制度。然而,随着两国逐步加入国际公约,使得英美两国在著作人格权保护的问题上步履为艰:一方面要顾及其国内著作权理论传统;另一方面又要遵守国际条约规定的义务。英美两国巧妙利用立法技术调和这种国内理论和国际压力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
 
首先,版权体系在加入《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后,都在其成文法中先后规定了著作人格权保护的条款以满足公约规定的义务。
 
其次,版权体系在规定著作人格权保护的法案中都严格限制了作品的范围。比如,两国法律都不保护雇佣作品。
 
再次,版权体系都在著作人格权侵权发生后,根据伯尔尼公约第六条之二第三款规定的回返适用被请求保护国的法律的规定,制订了著作人格权侵权的免除责任的规定。
 
最后,版权体系都坚持著作权不可转让,但可以放弃,甚至是一揽子放弃。这一规定为版权体系的著作权制度正本清源,使得著作权回复其财产权本质。
 
总上所述,版权体系在其著作权的成文法条文中规定著作人格权制度无非是满足国际条约规定的义务,然而随后种种限制、免除责任和一揽子放弃条款又使得著作人格权的保护在司法实践中成为一纸空文。但是值得强调是:版权体系在没有规定著作人格权保护之前并不是不保护著作人格权,只是不在著作权范畴内保护著作人格权,而是把著作人格权的保护纳入民事法律制度的一般保护中,例如:人格权法、合同法、反向假冒等法律。然而版权体系在其立法中纳入著作人格权保护后,在司法实践中却又鲜见著作人格权保护的判例。可见版权体系只是在法律条文中引用了著作人格权,但它与传统意义上作者权体系中规定的著作人格权截然不同:保护作品范围极其有限;著作人格权有财产权的性质;司法实践运用也很少。同时这也体现了两大法系的融合分离并没固定趋势,有的只是各国对自己国家利益的权衡以及对于外界压力的妥协。
 
法本是利益之器保障着人类庸常的幸福,但它的平庸眼光丝毫不会妨碍人类对高贵的向往。
 

参考文献

一、中文资料
1.        李琛 《知识产权法关键词》 法律出版社 2005年
2.        刘春田 《知识产权法(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3.        郑成思著 《版权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        刘波林译 《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吴汉东等著 《西方诸国著作权制度的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        孙新强等译 《美国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7.        金海军 《16——18世纪英国知识产权的历史与功能:一种社会结构整体观》 选自《中国知识产权评论》刘春田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8.        杨才然 高伟 《洛克的知识产权正义论》《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一期
9.        程晓霞 余民才 《国际法(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10.    《法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年
11.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 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年
12.    《元照英美法词典》 法律出版社 2003年
 
二、英文资料
1.        Melville B. Nimmer & David Nimmer Nimmer on Copyright
2.        Melville B. Nimmer  Paul Marcus  David A. Myers  David Nimmer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pyright and other Aspects of Entertainment Litigation including Unfair Competition, Deformation, Privacy Illustrated Four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3.        Marshall A. Leaffer Understanding of copyright law,  MATTHEW&BENDER 出版社 纽约 1999年
4.        Charles A. Marvin The Author’s Statu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France: Coommon Law and the Moral Right Doctrine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rative Law Quarterly, Vol.20, No.4.(Oct,1971)
5.        Gerald Dworkin The Whitford Committee Report on Copyright and Designs Law, The Modern Law Review, Vol.40,No.6.(Nov.,1977)
6.        Roberta Rosenthal Kwall Copyright And The Moral Right:  Is an American Marriage Possible? Vanderbilt Law Review January, 1985
7.        Gerald Dworkin The Moral Right of The Author: Moral Rights and The Common Law Countries Columbia-VLA Journal of Law and the Arts Spring/Summer 1995
8.        Thomas P. Heide The Moral Rights of Integrity and The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Time for a New Approach?  U.C. Davi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cy Spring, 1996
9.        Cheryl Swack Safeguarding Artistic Creation 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A Comparison of Droit Moral Between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lumbia-VLA Journal of Law and the Arts Spring, 1998
10.    Leslie A. Pettenati Moral Rights of Artists in an International Market Place Pace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Fall 2000
11.    Natalie C.Suhl Moral Rights Prot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Berne Convention: A Fictional Work? Fordham Intellectual Property,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 Spring 2002
12.    Michael W. Carroll Whose Music Is It Anyway?: How We Came To View Musical Expression as a Form of Property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Law Review Summer, 2004
13.    Mayer Brown,  ROWE &  MAW, New Moral Rights for Performers 2005
14.    W. W. Kowalski International Legal Dimensions of Art and Cultural Propert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tained Rights of Artists 38 VAND. J. TRANSNAT’L 2005
15.    Holland, Brandi L. Moral Rights Prot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ffect of the Family Entertainment and Copyright Act of 2005 on U.S.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 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Jan 2006
16.    Sara K. Stradler  Forging a Truly Utilitarian Copyright 91 IOWA L.REV.609 629 (2006)
17.    Robert C. Bird and Lucille M. Ponte  Protecting Moral Righ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y under The U.K.’s New Performances Regulation BOSTO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24:213 2006
 
三、网站
1.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http://www.wipo.int/portal/index.html.en
2.        世界贸易组织 http://www.wto.org/
3.        知识产权委员会组织 http://www.iprcommission.org/
4.        英国公共区域信息办公室  http://www.opsi.gov.uk/ 
5.        美国版权办公室 http://www.copyright.gov/
6.        英国知识产权办公室 http://www.ipo.gov.uk/
7.        英国版权组织 合同谈判http://www.britishcopyright.org/
8.        http://www.jstort.org/
9.        http://www.studiolo.org/CIP/VARA/Failing/Failing.htm
10.    http://www.grassfire.org/39/backgrounder.asp
11.    http://www.govtrack.us/congress/record.xpd?id=109-s20050125-39&bill=s109-158
12.    http://www.copyrighthistory.com/anne6.html
13.    http://www.btinternet.com/~akme/planche.html
14.    http://math.boisestate.edu/gas/other_gilbert/letters/18.html
15.    http://www.chinaiprlaw.com/english/forum/forum22.htm
16.    http://www.mayerbrownrowe.com/publications/articles.asp?id=2462&nid=6
17.    http://californialawyermagazine.com/cleStory.cfm?qVersionID=176&eid=306427&evid=1
18.    http://www.the-signal.com/News/Viewstory.asp?storyID=6337
19.    http://www.51ip.com.cn/union/classroom/1193571678675_9.html
20.    LexisNexis数据库  Westlaw数据库
 

我的硕士论文——论版权体系中的著作人格权,终于要定稿了,眼看着这篇有点涂鸦感觉的论文将为我的硕士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不由感慨万千。时光荏苒,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回想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这短短的两年,我感到很是幸运:可以聆听于各位大师的讲堂;可以畅游于图书馆书籍的海洋;可以园囿于浓厚的法学氛围中。最重要的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成长、学会了思考。借此论文定稿之机,衷心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们。
感谢恩师李琛教授,是您在学习上时时刻刻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您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可以鼓起勇气面对困难,恩师的为人为学虽远不能及,但心向往之。
感谢这两年来为我授课的全体老师,是你们帮助我在纷繁浩瀚的法律知识中汲取养分,使我更加了解法律。
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一直的支持坚定了我追求理想的信心。
感谢所有在我写作论文过程中给予我意见的同学朋友们,也希望你们可以分享我的喜悦。
……
论文写作的思考仅仅是一个开端。面对未来,思考,在路上!
                                              
 
张  娜
2008年5月8日晚于人大法学院图书馆
 
 
注释:
Melville B. Nimmer & David Nimmer Nimmer on Copyright Chapter 8D-12 note 25
程晓霞 余民才 《国际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第25页
程晓霞 余民才 《国际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25-26页
Melville B. Nimmer David Nimmer Nimmer on Copyright Chapter 8D-14/15
Melville B. Nimmer David Nimmer Nimmer on Copyright Chapter 8D-26 note118
[1998] 1 W.L.R.1558
[1999] F.R.S. 168
It is not sufficient that the author is himself aggrieved.
Melville B. Nimmer  Paul Marcus  David A. Myers  David Nimmer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pyright and other Aspects of Entertainment Litigation including Unfair Competition, Deformation, Privacy Illustrated Four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第627-629页
Melville B. Nimmer  Paul Marcus  David A. Myers  David Nimmer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pyright and other Aspects of Entertainment Litigation including Unfair Competition, Deformation, Privacy Illustrated Four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第633-636页
Melville B. Nimmer  Paul Marcus  David A. Myers  David Nimmer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pyright and other Aspects of Entertainment Litigation including Unfair Competition, Deformation, Privacy Illustrated Four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第637-644页
Melville B. Nimmer  Paul Marcus  David A. Myers  David Nimmer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pyright and other Aspects of Entertainment Litigation including Unfair Competition, Deformation, Privacy Illustrated Four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第603-608页
Melville B. Nimmer  Paul Marcus  David A. Myers  David Nimmer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pyright and other Aspects of Entertainment Litigation including Unfair Competition, Deformation, Privacy Illustrated Four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第622-627页
2002 U.S. Dist. LEXIS 19233
No. Civ.A. 02-2290(PLF)
1997 U.S. Dist. LEXIS 17073
Civil Action Nos. 04cv12138-NG, 06cv11302-NG
 

  【将文本推荐给好友】    【关闭窗口】

张娜 论版权体系中的著作人格权(下)
张娜 论版权体系中的著作人格权(中)
张娜 论版权体系中的著作人格权(上)

 

  热点专题
  还没有热点文章!

  专题
 2008年第1期总第25期
 2008年第2期总第26期
 2008年第3期总第27期
 2008年第4期总第28期
 2008年第5期总第29期
 2012年第1期总第55期
 2008年第6期总第30期
 2008年第7期总第31期
 2008年第8期总第32期
 2008年第9期总第33期
更多专题>>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民法学研究会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佟柔民商法发展基金 | 明德民商法研习社
本网站由王利明教授创办并提供全部运作资金
版权所有©2000-2013:中国民商法律网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中国民商法律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必究
征稿启事 投稿信箱:civillawruc@163.com
京ICP备05010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