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利明主编 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专论:物权立法研究 交付公示方式的法律构造/屈茂辉 论《民法通则》与《物权法(草案)》的合宪性/王 竹 司法解释之窗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10条的理解与适用/汪渊智
法学专论 《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立法背景与创新/黎建飞 公序良俗原则及其适用的宪法学思考/江登琴
法官论坛 医疗纠纷中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理解和适用/赵荣生 沈红
公报案例评析 关于股权优先购买权的案例评述——北京新奥特集团等诉华融公司股权转让合同纠纷案/叶林 辛汀芷
判例评析 谁是赔偿主体 ——论旅游交通事故中赔偿责任的承担/夏秀渊 物权立法应当设立取得时效制度/何志 黑白合同——自治与管制之间/周悦丽 从西安杨森制药诉北京赛翁咨询服务中心一案探讨第三人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民事责任/朱静华
品味民法 足球坠井与请求权/王利明
综述 事故侵权责任法律适用的疑难问题及对策——第三届“法官与学者对话”民商法论坛讨论观点述评/杨立新
海外判例选介 国际法上管辖与豁免的冲突——以“灭绝种族罪”为例/沈鸿
编辑后语
编辑后语
宪法视角和私法视角作为两个看待法律/法学问题的切入点,本身并不应存在太多的冲突。而在中国,宪法(学)问题和民法(学)问题居然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并演化成一场“事件”,可谓亦喜亦悲。不过当我们以冷静的心态去审视这种“不期而遇”,无论是对于中国的法制建设,还是法学理论发展,都将会产生积极的意义。本辑刊发了《公序良俗原则及其适用的宪法学思考》、《论<民法通则>与<物权法(草案)>的合宪性》两篇文章,分别是宪法领域与民法领域两位青年学子从学科交叉的视角审视宪法与民法相互关系,其中不乏有的放矢的真知灼见。在当下的中国,立法与司法已不可避免地进入公共讨论和媒体聚焦的视野,法律人在欣喜这种“高曝光率”的同时,也应该有理由对这种关注保持适度的谨慎。
立法草案公开向社会征集意见已经成为立法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形式,《劳动合同法(草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一审之后在2006年3月20日也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立法建议和意见,作为直接关切劳动者基本权利义务的法律,其所受到的关注丝毫不亚于《物权法(草案)》,黎建飞教授撰文分析了《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立法背景与创新,相信对于读者诸君更好地理解这部草案会有所裨益,也期望能作为引玉之石,带来学界同仁更多的专业性反馈。
“法官论坛”作为一个法官与学者直接对话的平台,已经成为《判解研究》的一个重要品牌活动。本年度9月23日以“事故责任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为主题的第三届论坛又在成都顺利召开,与会学者和法官紧密联系实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切磋问题,启迪思维,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创新性和指导性的意见。相信这种以开放性、针对性、操作性为鲜明特色的“论坛”,在未来时间里会更多地深入到全国各地的法院基层,推动理论与实务的对接转化。
本辑新开“品味民法”专栏,希望能以“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剖析晦涩艰深之学理。丛刊主编王利明教授率先开坛试讲,从一个和火爆整个夏天的德国世界杯稍微沾点边的足球坠井故事说起,将艰深繁复之请求权法理条分缕析,逐层推进,予民法生动活泼的一面,也予生活一些思考情趣。编辑同仁也期待更多形式不拘、风格多样、轻松笔调和严谨思维浑然天成的文章惠馈本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