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驿站专栏作者介绍      致敬授权学者      中国民商法律网历届编辑联系方式征集公告      中国民商法律网改版公告     
动态报道
物权法今获通过 中国民法典向诞生迈出关键一步
上传时间:2007/3/16
浏览次数:9100
字体大小:


   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记者南辰 任芳)历经八次审议的物权法草案16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上高票通过。十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利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这部法律的通过标志着,中国民法典向诞生迈出关键一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吕忠梅代表认为,中国距民法典仅剩“一步之遥”。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民法典的另一重要支撑法侵权责任法的出台。 

    “侵权责任法已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的立法计划。”王利明说。据他介绍,物权法明确了物的权属,侵权责任法则将明确权属受到侵害该怎么办。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全国人大常委会2007年立法计划安排的9件预备立法项目中就包括制定侵权责任法。据介绍,预备立法项目的立法要求比较迫切,实践中也有需要,起草单位正在抓紧起草和修改,待法律草案稿和立法时机比较成熟时再安排审议。 

    王利明说,与物权法比较起来,侵权责任法的起草难度要小一些,且难点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目前,无论从理论准备还是从实践积累来看,起草侵权责任法的条件都已非常成熟,这部法“我想会很快出台”。 

    中国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期间经历过几起几落。《立法与监督——李鹏人大日记》中相关部分介绍了民法典最近一次起草工作启动的脉络:2002年2月20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与一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谈话时表示:“起草民法典,把物权法的内容包括进去,争取提交本届人大常委会进行一审,留给下届人大完成”。 

    2002年12月23日,民法草案首次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共1200多条、10余万字,分为总则、物权法、合同法、人格权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九编。其中,物权法是整个民法典的基础。由于民法典的编纂工作极其复杂,我国决定先完成主要支撑法的起草,再编纂民法典。随着物权法的出台,目前仅剩侵权责任法、人格权法、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三部分。 

    吕忠梅介绍,人格权法主要涉及自然人的姓名权、健康权,以及企业的名声权等几个有限的权利,相对影响范围较小,涉及内容比较好列举,民法通则中也已有相关规定。人格权法是民法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部分的起草和出台应该比较容易。至于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现在已经有很多规定,主要涉及和已有法律衔接的问题,编纂民法典时将有关规定串起来列为附则就行。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王利明认为,该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制定完善的民法典。 

    法律界认为民法是社会的稳定器、公民权利的“保护神”。在现代社会,民法与刑法、行政法并列成为最重要的三大基本法。 

    吕忠梅指出,尽管当前离民法典只有“一步之遥”,要在2010年完成民法典编纂任务还是“异常艰巨”。因为民法典的编纂不仅是把各法串起来,还要把物权法、合同法等法律中遗留的问题解决掉,就像以前担保法中的一些问题,在物权法中得到了改善。 

    “现在出台民法典的客观条件已非常成熟。判断条件是否成熟,首先要看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是否定型;其次看人们的利益冲突是否达到了必须通过一部法来解决;再次看是否有足够的理论准备。这三点我们都已具备。只是要把条件转化为现实,还有工作要做。”吕忠梅指出。吕忠梅认为,“一步之遥”有多远取决于各方面努力的程度,也许会很快。现在世界上著名的民法典至少经过十几年的编纂。“我们已经做了几十年的工作,工作从来没有停止过。如果民法典能在2010年通过,那是我梦寐以求的。”吕忠梅说。

 

  【将文本推荐给好友】    【关闭窗口】

我的姓氏谁做主?——透视姓名权立法解释
上交所就退市配套规则征求意见稿修订情况答记者问
上交所就退市制度相关配套规则修订公开征求意见
最高法院就商标授权确权司法解释公开征求意见
新三板转板细则年底或将出炉 互联网公司或借道IPO
保险法修改将加大打击违法行为 激发市场活力
司法部出台意见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
>>> 更多

 

  热点专题
  还没有热点文章!

  专题
 聚焦“最牛钉子户”
 关注物权法
 入世与中国司法改革
 关注物权立法
 关注就业促进法(草案)
 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聚焦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民法学研究会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佟柔民商法发展基金 | 明德民商法研习社
本网站由王利明教授创办并提供全部运作资金
版权所有©2000-2013:中国民商法律网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中国民商法律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必究
征稿启事 投稿信箱:civillawruc@163.com
京ICP备05010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