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谢群,河北唐山人。1990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1998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2001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郑成思教授,并于2004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 出版《创新性智力成果与知识产权》(独著)、《知识产权法新论》(合作主编)、《现代知识产权法》(副主编);在《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产权》、《法律科学》、《当代法学》等法学核心刊物及《中国知识产权报》及其他媒体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有些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被CSSCI收录。主持研究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与实施的法律问题研究”,鉴定等级为优秀;独立起草一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专家建议稿)》;为《深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主要起草人之一。另曾获得中国法学会第一届全国法学期刊优秀论文三等奖、深圳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内容简介: 本书对知识产权的客体属性、动力机制、权利本质、制度价值、制度构造、信息产权、国际规则、制度变革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察,以求澄清理论与实践中的某些误解和误读;同时,结合战略学原理,分别提出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宏观与微观的定位,及“以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为着力点(谋划对象)”的战略方针;此外,本书进一步廓清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及相关国际规则对我国的利弊影响,就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的理念、立法重心、“趋利避害”措施,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执法体制、公共服务体制及知识产权应用机制等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其中许多对策和建议在此前尚未提出或未被注意,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以及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运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录 上篇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产权基本法律问题研究 1 关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1.1 战略学上的“战略” 1.1.1 战略的基本含义 1.1.2 战略的属性 1.2 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基本含义:战略学框架中的考察(之一) 1.3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定位:战略学框架中的考察(之二) 2 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2.1 知识产权的一般认识路径 2.1.1 知识产权:以创新性智力成果为客体的排他权 2.1.2 权利与排他权(专有权) 2.1.3 知识产权客体:创新性智力成果 2.2 知识产权的特点 2.2.1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 2.2.2 知识产权的无形性 2.2.3 知识产权的法定时间性 2.2.4 知识产权的地域性 2.2.5 知识产权的法律创设性 2.3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2.3.1 概述 2.3.2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体系构成 2.3.3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功能 3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着力点” 3.1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属性的分析 3.1.1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全局性 3.1.2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关键性 3.1.3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长远性、实践性、系统性 3.2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内容的分析 3.2.1 概述 3.2.2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容 3.2.3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主体 3.3 结论与建议
下篇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具体法律问题研究 4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时代背景 4.1 信息化社会的制度建设 4.1.1 信息、知识、创新性智力成果 4.1.2 信息化社会与知识经济 4.1.3 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的产权制度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4.2 市场化体制的内在需求 4.2.1 市场经济的一般认识 4.2.2 市场经济与知识产权设定 4.2.3 知识产权与垄断 4.3 全球化时代的政策立场 4.3.1 “全球化”概述 4.3.2 “全球化”时代的知识产权 4.3.3 “全球化”时代的知识产权政策立场 5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5.1 公权与私权:知识产权的法律性质 5.1.1 私权与公权 5.1.2 知识产权的本质是私权 5.1.3 知识产权“公私”之辨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 5.2 限制与保护:知识产权立法的重心选择 5.2.1 概述 5.2.2 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限制 5.2.3 限制还是保护——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视角 5.3 因噎废食还是趋利避害:知识产权的政策定位 5.3.1 概述 5.3.2 关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若干考察——以TRIPs为主要对象 5.3.3 关于“趋利避害”的若干建议 6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建议 6.1 知识产权执法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6.1.1 知识产权执法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6.1.2 知识产权执法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6.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创新与完善 6.2.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问题的提出 6.2.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制建立与完善的分析 6.3 知识产权应用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6.3.1 “知识产权应用”概述 6.3.2 我国“知识产权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6.3.3 我国“知识产权应用”机制创新与完善的思路框架
系列介绍:
法律科学文库 开放性法学学术园地 中青年法学家的摇篮 “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19本专著荣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前沿性。严格遴选代表中国法学领域高品位和高水平的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的学术作品予以出版,目前已经出版了58部。 ★理论性。从独特的视角、用全新的方法对学科的重大、基本或者热点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全新的观点或者得出新颖的结论,是该研究课题的填补空白之作或者代表作。 ★实践性。不仅能够为立法、司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而且能够对国家的政策制定、产业发展提供法律理论和实务上的分析和指导,有直接的实践指导意义。
知识产权间接侵权研究 978-7-300-09984-2 王迁 王凌红 45.00 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与实施的法律问题研究 978-7-300-09835-7 朱谢群 38.00 交往安全义务理论研究 978-7-300-09247-8 周友军 42.00 动产担保交易制度比较研究 978-7-300-09083-2 高圣平 45.00 未成年人致人损害责任承担研究 978-7-300-09081-8 姜战军 28.00 主权债务重组法律问题研究 978-7-300-08397-1 张虹 35.00 期待权基本理论研究 7-300-07539-8 申卫星 32.00 现代社会中的新合同研究 7-300-06986-X 方新军 29.80 物权程序的建构与效应 7-300-06859-6 常鹏翱 3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