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驿站专栏作者介绍      致敬授权学者      中国民商法律网历届编辑联系方式征集公告      中国民商法律网改版公告     
动态报道
专家谈自贸区:外资进入通信领域给联通移动巨大压力
总结:与预期相符,强调风险可控
上传时间:2013/9/29
浏览次数:2277
字体大小:

9月27日,中国国务院公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规定了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和社会共计六大服务领域的开放政策,涉及18项措施。对此,凤凰财经专访了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解读金融与商贸服务领域的改革举措。

金融改革:为何没有提及设立民营独资银行?

凤凰财经: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可共设中外合资银行,但为何没有提及设立民营独资银行?

孙立坚:中国的金融业开放强调“风险可控”,现在允许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共同设立合资银行,正如30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处,让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合资。在合资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应学习外资企业的管理经验,恰当处理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等到民营企业经验成熟,能够单独走路时,自然也能单独设立民营银行。

现在中国的民营企业虽有强大的投资能力,较好的国际品牌效应,若以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应该与外资企业竞争,但是它在国内的地位还是弱势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开始就允许民营企业单独进入自贸区实验场,则会形成不公平竞争,可能会出大问题。

所以,国家先允许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共同进入金融领域,设立合资银行。这就像当年的改革开放,先是从合资企业起步,经验成熟后,民营企业也可以搞独资。

合资银行PK国有四大行

凤凰财经:在这种情况下,自贸区的中外合资银行与中国国有“四大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相比,其竞争优劣势在哪里?会不会遇到政策上或制度上的障碍?国家是否会针对合资银行出台优待措施?

孙立坚:自贸区内,中外合资银行与国有“四大行”应按照市场原则,展开完全公平的竞争。如果在自贸区内,出现不公平竞争现象,合资银行完全可以起诉“四大行”。自贸区内实施的是国际竞争标准——竞争中性,即无任何歧视性原则。在自贸区内,所有四大行能做的业务,合资银行也能做。目前,四大行的强势是做国内业务,但是国内业务是二线守住,不能将区域内的业务转到区域外做。然而,自贸区内的银行业务多是对外的,要走出去,这是四大行所不熟悉的领域。

从这个角度讲,国有四大行较民营资本有两大优势:一方面是人才优势;另一方面是资本积累深厚。不过,现在民资与外资共设合资银行,双方是势均力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不应出现四大行还受到国家政策保护,而合资银行得不到相应保护的现象。反之,一旦出现四大行受国家政策保护,而外资银行得不到,整个自贸区的改革试验,就会失去诚信。

自贸区内是不允许四大行以垄断的地位存在的,因为设立上海自贸区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以开放倒逼改革,冲击四大行的垄断地位。

通信领域:引进外资打破“三巨头”垄断地位

凤凰财经:与此相似,在商贸服务领域,扩大措施的第六条规定在保障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外资企业经营特定的形式的部分增值电信业务。这一举措,势必也会挑战中国通信领域的三巨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地位,您是如何看待国务院出台该措施的?

孙立坚:现在不论中国通信领域的三巨头反对与否,国务院已经出台这项规定,即使是强烈反对,也没多大用了。今天,政府希望在自贸区内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倒逼改革的战略方针。如果没有竞争,就不会打破垄断企业的地位,形成迎头赶上的竞争动力。外资进入通信领域,肯定给三大巨头带来巨大压力。

未来,如果外资企业经营成功,能够稳定地提供IT服务和通信服务,并且没有造成通信行业意识形态的冲击,那么这种模式是可以复制的。一旦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国,则会对三大巨头带来更大的冲击,甚至会丧失其目前的市场优势地位。

现在,国家在28.7平方公里上做一个尝试,也是为三大巨头赢得改革的时间,即在这种模式复制到全国之前,三大巨头要抓紧改革,迎头赶上,等到推广时再改革,已经来不及,只有面临失去市场份额的困境。

总体来看,国家在这28.7平方公里的实验区内所实施的措施,都是为了倒逼区域外的改革,打破固有的垄断地位。

Facebook和Twitter对自贸区发展影响有限

凤凰财经:此前,据香港媒体报道上海自贸区内或许可登陆Facebook,Twitter等媒体。据您了解,目前这一举措有没有可能实现?

孙立坚:我也听说了这一消息,但是现在还无法核实,但是我认为这不是自贸区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不是非要解禁这两个媒体,自贸区才能发展,不存在这样的条件关系。有无Facebook与Twitter对自贸区的发展,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国内的社交工具微博与微信也提供类似的交流平台。所以,它对自贸区的发展影响是非常小的。

人民币国际化新策略:上海与香港齐并进

凤凰财经:此外,对于自贸区改革的核心部分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以及离岸金融业务,总方案中规定要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施,但却没有直接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说法,这又是为什么?据您研究,目前中国是否具备了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或者说现在中国要小步慢走,不能急于跨越式的达到人民币国际化?

孙立坚:首先,我们应该明白现在自贸区内所实施的措施都是探索式的,不是完全有把握的去做。同时,还要清楚一种理念,即自贸区不是政策红利,而是制度创新,要政府放松管制,企业大胆去做。企业做的成功,则是为国家与世界带来贡献,反之,则要自担风险,没有谁能为其买单。这与之前的政策红利,如税收减免,补贴等,出现问题后政府买单,是完全不同的。

一切政策红利的做法,在自贸区内都不存在。至于上海自贸区这块大蛋糕未来能否做大,完全要靠上海市的努力了。今年初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调研时,提出在上海建立自贸试验区设想,并当面问上海市市长杨雄,是要政策还是要改革,上海给出的答案很坚定:要改革。

所以,接下来在自贸区所实施的金融改革,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以及发展离岸金融业务,都面临着风险,没人敢保证一定成功,但是我们努力向成功的目标迈进。这是一个创新探索的过程。

其次,对于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总体方案中特别强调该措施是为自由贸易和投资服务。自贸区有三大亮点支柱,自由贸易、高环保标准的实体投资活动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由于自贸区内的跨国贸易需要,发展人民币的离岸业务是必然趋势。但需要明确的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宗旨,是为自由贸易和投资服务的,而不是如先前所讲的单是为人民币国际化服务。

总方案中,一个字都没有提到人民币国际化,所有的举措都旨在自贸区的发展,金融改革开放。这是一个很微妙,但又很重大的转变,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为自贸区服务,而不是为了人民币国际化。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业务要比离岸人民币业务的范围更广,比如人民币国际化牵涉到人民币离岸投资业务,很显然,目前中国还不适合做这块业务。现在国家强调要先做人民币的清算与支付业务,这是能为上海自贸区的投资于贸易做出实质性贡献。

如果一开始就做人民币的海外投资业务,很有可能在自贸区内形成投机、套汇、套利业务的膨胀现象。大家不再做真正的贸易与服务业务,或者打着贸易的幌子,套人民币的汇差和人民币与海外利率的率差。

为避免上述情况,国家先发展与实体贸易相关的人民币业务。同时,这也为香港的发展留下空间,也就是说,香港未来应该支撑人民币的投资金融业务。只有人民币的投资金融业务与离岸金融业务齐头并进,未来我们才会看到人民国际化是必然的结果。今天中国脚踏实地,不提高标准的人民币国际化,不等于说中国不向往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是非常向往。

人民币国际化要“双脚”迈进,现在中国先将人民币支付清算离岸业务,这只脚踩下去,然后再让香港的人民币投资金融业务,另一只脚迈出去。这两块业务做好了,将来人民币国际化自是水到渠成。

 

目前,自贸区内只做人民币离岸业务,意味着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有一半没完成,但上海不要好高骛远,以避免出现类似日本泡沫危机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状况。因此,国家强调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先锁定在离岸支付清算业务上,而没有拓展到人民币海外理财、投资方面。后者,可以让香港去做。

由此看来,国家此次修订人民币国家化战略,是将其分为两步走。第一,是将人民币离岸业务与自贸区建设结合;第二,香港可大胆尝试人民币投资业务,这是人民币国际化最艰巨,也是对国际人士最具有吸引力的内容。

至于上海能否取代香港自贸区的地位,这种可能性是在未来,短期内不会冲击香港的位置。若是上海做人民币支付清算离岸业务,香港支撑人民币投资业务,双方则会形成互利关系,共同发展。

然而,如果香港现在还只是做人民币支付清算业务,而不发展人民币投资理财业务,那么香港是比不过上海了。香港若不调整发展策略,抬高台阶,进入人民币投资理财业务,未来肯定要受到冲击。

总体:与预期相符,强调风险可控

凤凰财经:总体来看,您认为这次出台的上海自贸区总方案,与预期相比,开放程度如何?尤其是金融领域的开放程度,是否出现了此前媒体报道的范围与程度缩减的状况?

孙立坚:我认为基本与预期相符合,没有太大出入。此前,大家对金融开放要求过高,想把人民币离岸业务一步做到位,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是按照一步到位的要求,现在我们看到的人民币离岸业务方案,的确是减掉了一半;另外一半,即前边所说的人民币投资金融业务。

目前的方案是很扎实,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不要好高骛远,才能实现“风险可控”,稳步前进。

 

  【将文本推荐给好友】    【关闭窗口】

360诉腾讯“反垄断”案二审宣判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十八届四中全会今召开 “法治中国”料出顶层设计
证券公司短期债业务试点启动
首批央企试点改革方案落地 将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最高法就审理信息网络侵害案件相关司解答问
最高法公布8起网络侵害人身权益典型案例
财政部就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有关问题答问
>>> 更多

 

  热点专题
  还没有热点文章!

  专题
 聚焦“最牛钉子户”
 关注物权法
 入世与中国司法改革
 关注物权立法
 关注就业促进法(草案)
 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聚焦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民法学研究会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佟柔民商法发展基金 | 明德民商法研习社
本网站由王利明教授创办并提供全部运作资金
版权所有©2000-2013:中国民商法律网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中国民商法律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必究
征稿启事 投稿信箱:civillawruc@163.com
京ICP备05010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