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简介:姚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民商法教研室主任。《判解研究》执行主编。 内容简介: 与已有的大多数侵权法著作不同,本书并没有按部就章、平铺直叙地从诸如概念、特征、性质、地位之类的一般性概述来展开侵权行为法理论的阐述,而是选取了理论及实务中多年来一直存有争议的若干专题予以深入探析。同时对正在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立法中所涉及的相关疑难课题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侵权行为一般条款、侵权法归责原则、侵权责任构成中违法性与过错要件的关系、因果关系及损害的认定、共同侵权行为;等等。 全书在内容及写作上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较之一般的侵权法著述而言,除了原理及制度上的阐述之外,本书更加注重于法学方法论的倡导和发掘。例如在第一章“侵权法一般条款”的研究中,从一开始即将论域纳入法哲学的范畴加以考察,从方法论的高度理解和分析侵权法一般条款在侵权法乃至民法典体系中的功能和价值。众所周之,在侵权法的制定过程中,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确定选择怎样的立法模式,从而选择相应的立法技术,进而构建整个侵权法的立法体系。当“一般条款”作为立法技术已经为学界普遍接受并在相应的立法草案中得以运用的背景下,考察范式民法典中是否以及如何运用一般条款立法技术,并以此为基点厘清我们运用该立法技术构建侵权法时的前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本书的叙述中,笔者尝试从存在论、功能论等角度对一般条款问题进行考察,最后总结出范式民法典中运用一般条款技术的立法前见,从而为我国的侵权法立法模式抑或立法体系提供可资参考的素材。 2. 以法官裁判为研究中心的法律方法论的注重和采用。法律并非仅仅表现为一些抽象的理论教条,而是天然地需要跟部门法的具体规范分析相结合。长期以来,国内部门法学界由于研究方法和水平的局限性,往往被人批判为所谓“注释法学”或“法条主义”。随着近年来我国法学研究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法律方法论研究的影响,国内部门法学研究当中,出现了方法论意识上的明显的觉醒。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法官主要面对的是制定法,所以运用的手段主要是针对制定法的解释技术,现在已逐渐发展成为一套法律方法论体系。根据这种法律方法论体系,只有当制定法面对个案出现“法律不足”、“法律冲突”、和“法律漏洞”等问题的时候,法官才能运用各种法律解释方法和法律漏洞填补方法的技能,以及妥当地行使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技能。本书在研究思路上始终坚持并尽力贯彻法律方法论的理念和方法。 3. 在本书所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还尝试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现有的民法学理论的建构,其主旨类似于德国法的“教义学”(Dogmatik),即传授法律知识,以及如何将纷繁复杂的各种法律形成一个有机联系、富有逻辑的体系。这毫无疑问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对现有的民法学体系从法律实践的功能性角度出发与审判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讨。在本书的研究中作者倡导一种法律实践导向的侵权法学研究。除了书中一概以审判实务中真实的判例作为案例分析的来源外,还在相应篇章中对过去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所关注的一些重大事件及争议发表了意见,如“同命不同价”、“高楼坠物致人损害的赔偿”、“道交法76条的解读”、“明星代言产品广告的民事责任”;等等。 4.注重资料更新,及时跟进和介绍国内外前沿的民法及侵权法理论。例如,撰稿人之一在写作过程中利用在德国进修的机会,全面了解了德国法上侵权法一般条款、一般人格权等理论与规范的真实资料及最新发展,纠正了国内在相关问题上的一些片面甚至模糊的认知。在“因果关系”的研究部分,撰稿人译介了大量英美法上的判例及学术资料。 全书构思独特、结构新颖;逻辑缜密,语言流畅。既有对侵权法前沿问题的详尽深入阐述,又有丰富的实践素材作为说明的基础和实务的参考。书中提出了很多新颖的学术观点和具有实用价值的法律适用规则,对理论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对司法实践亦有借鉴意义。 全书共计八章,56万字。 附录:《中国侵权行为法理论与实务》目录 第一章 侵权法一般条款 一、问题与方法 二、一般条款存在论 三、一般条款功能论 四、人格法益:一般人格权的真实形态 五、信用:法益的一种存在特例 六、问题与主义 第二章 一般侵权行为立法类型 一、规范一般侵权行为的三个基本模式 二、台湾“民法”对德国模式的移植 三、台湾地区一般侵权行为的基本构造 四、台湾的做法与德国模式的差异 五、对上述差异的评价 六、若干结论 第三章 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 一、归责原则的体系展开 二、过错原则的批判与坚守 三、过错推定归属的再讨论 四、特别侵权行为归责原则 五、公平理论的民法表达及其实践 六、余论:免责事由对归责原则体系的影响及调控 第四章 违法性、过错及其关系 一、违法性要件的由来 二、违法性的概念解析 三、违法阻却事由 四、违法性——不同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学说的分水岭 五、过错的本质 六、过错的判断标准 七、过错的形式 八、过错与违法性 九、余论: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抑或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第五章 侵权行为法上的因果关系 一、 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概述 二、 因果关系之结构分析 三、因果关系之层次分析 (一) 因果关系认定中的两分法的思考方式 (二) 对因果关系两分法之舍弃 (三) 因果关系两分法之再认识 四、因果关系的认定之事实上因果关系 (一) 必要条件理论 (二)实质要素理论 (三) 充分条件之必要因素理论 (四) INUS条件理论 五、因果关系的认定之法律上因果关系 (一)直接结果说 (二)可预见性理论 (三)相当因果关系说 (四)法规目的说 (五)义务射程说 六、我国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发展 (一)传统观点 (二)对传统理论的质疑 (三) 国外学说的引入与发展 (四)因果关系研究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五)完善我国因果关系理论的几点建议 第六章 侵权行为法上的损害 一、侵权行为法上损害概念的梳理与抉择 二、纯粹经济损失 (一)纯粹经济损失之一般 (二)侵权行为法对纯粹经济损失严苛态度的原因 (三)“排除性规则”的松动 (四) 关涉纯粹经济损失问题的中国法治实践 三、精神损害 (一)精神损害的概念 (二) 精神损害有无之判断 (三) 可救济精神损害的范围 (四) 精神损害赔偿金额的确定 (五) 精神损害赔偿中的特殊问题 四、争议问题研究——侵害生命权的损害及其赔偿 (一)生命权界定 (二)“同命不同价” (三)争议及对策 第七章 共同侵权行为 一、共同侵权行为的法理基础 二、共同侵权行为的类型化 三、共同侵权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特例研究:产品代言人侵权责任研究 四、共同危险行为 五、共同侵权行为与边际概念的辨析 第八章 侵权赔偿与保险制度:以交通事故赔偿为视角 一、 机动车强制保险制度概述 二、 机动车第三者强制保险的理论构建 三、 机动车强制三者险的运行与实现 四、 机动车强制责任险的保险代位权问题 五、 机动车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六、侵权法视野下的道路交通事故赔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