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导论 0.1 选题思考与研究意义 0.2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0.2.1 基本思路 0.2.2 研究方法 1 信用 1.1 信用概念 1.1.1 信用概念的界定 1.1.2 对信用的理解 1.1.3 信用与相关概念辨析 1.2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1.3 信用机制 1.3.1 人格维持机制 1.3.2 担保和抵押机制 1.3.3 信誉机制 1.3.4 第三方保障机制 1.4 马克思与西方的信用理论 1.4.1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 1.4.2 西方的信用理论 2 信用创造虚拟资本 2.1 收入资本化产生虚拟资本 2.1.1 从货币、资本到生息资本 2.1.2 从生息资本、收入资本化到虚拟资本 2.2 信用直接创造虚拟资本 2.2.1 银行信用创造虚拟资本 2.2.2 商业信用创造虚拟资本 2.2.3 信用工具创造虚拟资本 2.3 股票体现了更高层次的信用 2.3.1 信用是股份公司产生的基础 2.3.2 股票信用的特点 3 信用是股市的基石 3.1 股市是信息市场 3.1.1 股票市场的特殊性 3.1.2 股票市场的信息与效率 3.2 股市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 3.2.1 股市的不确定性 3.2.2 股市的信息不对称 3.2.3 股市上的道德风险更突出 3.3 股市靠信用来维系 3.3.1 一次博弈导致交易难以进行 3.3.2 重复博弈产生信用机制 3.3.3 法律为信用的维系提供保障 4 上市公司信用是股市信用的核心 4.1 上市公司在股票信用中的特殊性 4.1.1 不承诺回报多少 4.1.2 不受时间限制 4.1.3 不总是信用交易的当事人 4.2 上市公司信用的核心地位 4.3 上市公司信用构建 4.3.1 独立的产权是信用的基础
4.3.2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信用的制度保障 4.3.3 有效的外部监督是构筑信用的“防火墙” 5 中国股市的信用状态 5.1 中国股市发展概况 5.1.1 产生的背景 5.1.2 发展历程 5.2 中国股市的“中国特色” 5.2.1 产生演进的非市场化 5.2.2 上市公司是改出来的 5.2.3 股权结构人为分割 5.2.4 上市容易退市难 5.3 中国股市信用状态的实证分析 5.3.1 上市公司信用缺失 5.3.2 中介机构沦为造假帮凶 5.4 国家信用在支撑着中国股市 6 中国股市信用缺失的原因 6.1 产权制度缺陷使其对信用的激励和约束失灵 6.1.1 产权不明晰使上市公司失去守信的内在动力 6.1.2 “一股独大”且所有者缺位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 6.1.3 产权不完备使股东行为扭曲 6.2 法律和监管制度缺陷使失信收益大于成本 6.2.1 对失信的成本收益分析 6.2.2 监管不力使失信被发现的概率降低 6.2.3 惩罚不严使失信成本降低 6.2.4 退市制度缺陷使失信者有恃无恐 6.3 信用文化缺失是失信的深层次原因 7 重建中国股市信用秩序的思考 7.1 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 7.1.1 产权必须明晰化 7.1.2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7.2 健全法律制度加大惩罚力度 7.2.1 强化管理层诚信义务和责任 7.2.2 完善证券民事赔偿制度 7.2.3 建立市场化的退市制度 7.3 加强信用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本书共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