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秀平,1967年3月生,江苏涟水人。1990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政教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8月被分配到淮阴师范学院工作至今。其间,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在南京大学经济法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按期毕业并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按期毕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2001年6月,破格晋升副教授。现担任淮阴师范学院法律系主任。已在《法学》、《南开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物权之民法保护制度研究》一部。
目 录
第一章 物权的概念
第一节 物权概念的产生与确立 一、物权概念的产生 二、物权概念在立法上的确立 第二节 关于物权定义的各种观点 一、体现在学术著作中的不同观点 二、体现在物权法建议稿中的不同观点 第三节 如何才能下一个比较准确的物权定义 一、准确把握物权的本质 (一)“对物关系说” (二)“对人关系说” (三)“折衷说” 二、掌握科学的下定义方法 (一)定义物权的“属” (二)定义物权的“种差” 三、明确物权的构成要素 (一)关于物权的权利主体 (二)关于物权的客体 (三)关于物权的性质和效力 (四)关于物权人“享受其利益”之内容 [立法争点] 一、关于物权定义的立法争点 (一)法工委物权法草案诸稿中给物权所下的定义 (二)学者们对上述物权定义的意见和建议 二、对上述争论的简要评价 [法条链接] [典型案例] 案例1:该“广告经营发布权”是否属于物权?
第二章 物权的客体
第一节 物的概念和范围 一、物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一)物的概念 (二)物的构成特征 二、物的范围 第三节 物的分类 一、有体物与无体物 (一)区分标准及概念 (二)关于有体物的概念 (三)区分有体物与无体物的意义 二、动产与不动产 (一)区分标准和概念 (二)关于不动产的范围和类型问题 (三)区分动产与不动产的意义 三、公有物与私有物 (一)是否应当区分公有物与私有物的争议 (二)区分标准及概念 (三)区分公有物与私有物的意义 四、流通物与限制流通物 (一)关于区分必要性的不同观点 (二)区分标准及概念 (三)区分流通物与限制流通物的意义 五、特定物与种类物 (一)区分标准及概念 (二)区分特定物与种类物的意义 六、主物与从物 (一)区分标准及概念 (二)从物的认定 (三)区分主物与从物意义 七、消耗物和非消耗物 (一)区分标准及概念 (二)区分消耗物与非消耗物的意义 八、可分物与不可分物 (一)区分标准及概念 (二)区分可分物与不可分物的意义 九、原物与孳息 (一)关于原物与孳息区分必要性的不同观点 (二)区分标准及概念 (三)区分原物与孳息的意义 十、单一物、结合物和集合物 (一)区分标准及概念 (二)区分单一物、结合物和集合物的意义 十一、有主物与无主物 (一)区分标准及概念 (二)区分有主物与无主物的意义 第四节 货币和有价证券 一、货币 二、有价证券 (一)有价证券的概念和特征 (二)几种主要的有价证券 [立法争点] 一、关于物权客体的立法争点 (一)关于是否需要专章(节)规定物权的客体 (二)关于物的定义与物的范围 (三)关于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及界定 (四)关于物的成分及其法律地位 (五)关于主物与从物的划分及相互关系 (六)关于孳息及其归属 (七)关于动物的法律地位问题 二、对上述争论的简要评价 [法条链接] [典型案例] 案例2:尸体是不是民法上的物?
第三章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物权法基本原则概述 一、物权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一)物权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二)物权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二、关于物权法基本原则体系的不同主张 三、物权法基本原则确定标准的统一 (一)物权法基本原则的确立应当符合物权法的基本原理 (二)物权法基本原则应体现物权法的立法目的 (三)物权法基本原则是立法技术的产物和要求 四、物权法基本原则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物权绝对原则 一、物权绝对原则的意义 (一)物权绝对原则的含义 (二)物权绝对原则的意义 二、物权绝对原则的内容 (一)客体的特定性 (二)支配的直接性 (三)行使与实现的任意性 (四)效力的对世性与排他性 (五)保护的绝对性 四、物权绝对原则与相关原则的关系 (一)物权绝对原则与物权客体特定原则 (二)物权绝对原则与“一物一权”原则 (三)物权绝对原则与物权的排他性原则 (四)物权绝对原则与物权效力优先原则 五、物权绝对性的限制 第三节 物权法定原则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起源与演变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起源 (二)物权法定原则的历史演变 二、物权法定原则的内容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内容 (二)物权法定之“法” 三、物权法定原则存在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 (二)现实意义 四、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后果 (一)物权的设立无效,不能发生物权法上的效果 (二)物权法无明确规定之事项,应推定为禁止 (三)其他部分或可有效 (四)产生其他相应法律后果 五、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与强化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 (二)物权法定原则的强化 第四节 物权公示原则 一、物权公示原则的含义 二、物权公示原则的意义 (一)明确物权归属,解决物权冲突 (二)保护交易安全,维护交易秩序 (三)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三、物权公示的方法 (一)占有或交付 (二)登记 四、物权公示的效力 (一)推定力 (二)决定力 (三)公信力 [立法争点] 一、关于物权法基本原则的立法争论 (一)关于物权法基本原则的种类和体系 (二)关于物权法定原则的存废及内容 (三)关于一物一权原则的独立性问题 二、对上述争论的简要评价 [法条链接] [典型案例] 案例3:物权绝对原则——公民的房屋所有权不受侵犯 案例4:物权法定原则——眺望权是否属于物权? 案例5:物权公示原则——本案抵押权是否有效?
第四章 物权的保护
第一节 物权保护概述 一、物权保护的意义 (一)保护物权是保障基本人权的需要 (二)保护物权是保障人的自由发展的需要 (三)保护物权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物权保护的类型 (一)公法保护和私法保护 (二)公有物权保护与私有物权保护 (三)私力保护与公力保护 三、物权保护的原则 (一)一体保护原则 (二)平等保护原则 第二节 物权确认 一、物权确认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一)物权确认的概念 (二)物权确认的特征 (三)物权确认的意义 二、确认物权的请求权 (一)确认物权请求权的概念和性质 (二)确认物权的请求权与诉讼时效 三、物权确认的一般规则 (一)诉讼法上的证据规则 (二)民法上的权利推定规则 第三节 物权的物权法保护 一、物权请求权的基础理论 (一)物权请求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二)物权请求权的概念、性质与特征 (三)物权请求权的类型 (四)物权请求权与消灭时效 (五)物权请求权与合同上的请求权 二、返还原物请求权 (一)返还原物请求权的适用范围 (二)返还原物请求权的构成要件 (三)返还原物请求权的效力 (四)与返还请求权相关的其他问题 三、排除妨害请求权 (一)排除妨害请求权的构成要件 (二)排除妨害请求权的效力 (三)排除妨害请求权与相关权利的关系 四、消除危险请求权 (一)消除危险请求权的适用范围 (二)消除危险请求权的构成要件 (三)消除危险请求权的效力 (四)消除危险请求权与排除妨害请求权的比较 第四节 物权的债法保护 一、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对物权的保护 (一)不当得利及其构成要件 (二)不当得利的返还 (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返还原物请求权的关系 二、损害赔偿请求权对物权的保护 (一)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含义限定 (二)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构成要件 (三)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内容 (四)损害赔偿请求权与物权请求权的关系 (五)损害赔偿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关系 [立法争点] 一、关于物权保护的立法争点 (一)关于保护物权的请求权的章节名称问题 (二)关于物权请求权的类型问题 (三)关于返还原物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的问题 二、对上述争论的简要评价 [法条链接] [典型案例] 案例6: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的确认 案例7:“一房二卖”情形下房屋所有权的归属及物权人的返还请求权。 案例8:所有物返还请求权与诉讼时效 案例9:排除妨碍请求权的行使 案例10:消除危险请求权及其行使 案例11: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还是所有物返还请求权? 案例12:多种物权保护方式的综合运用
第五章 占有
第一节 占有概述 一、占有的概念和特征 (一)占有的概念 (二)占有的特征 二、占有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占有与持有 (二)占有与权利 三、占有的性质 (一)关于占有性质的争论 (二)作者的观点 四、占有制度的功能 (一)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宁 (二)使占有人取得本权或处于优越地位 (三)表彰本权 五、占有的分类 (一)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 (二)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 (三)无过失占有与有过失占有 (四)和平占有与强暴占有 (五)公然占有与隐秘占有 (六)继续占有与不继续占有 (七)无瑕疵占有与有瑕疵占有 (八)自主占有与他主占有 (九)直接占有与间接占有 (十)自己占有与占有辅助 (十一)单独占有与共同占有 第二节 占有的取得和消灭 一、占有的取得 (一)占有的原始取得 (二)占有的继受取得 二、占有的消灭 (一)直接占有的消灭 (二)间接占有的消灭 第三节 占有的效力 一、占有的权利推定效力 二、占有的时效取得效力 三、占有人与返还请求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占有人对于返还请求人的权利 (二)占有人对于返还请求人的义务 第四节 占有的保护 一、占有人的自力救济权 (一)自力防御权 (二)自力取回权 二、占有的物权法保护 (一)占有保护请求权的概念和性质 (二)占有保护请求权的功能 (三)占有保护请求权的种类 (四)占有保护请求权与物权请求权的关系 (五)占有保护请求权与合同上请求权的关系 三、占有的债法保护 (一)不当得利制度对占有的保护 (二)损害赔偿制度对占有的保护 [立法争点] 一、关于占有的立法争点 (一)关于占有在物权法中的地位问题 (二)关于占有定义及其位置问题 (三)关于占有的种类问题 (四)关于占有的推定问题 (五)关于占有的保护 (六)关于准占有 二、对上述争论的简要评价 [法条链接] [典型案例] 案例13:占有保护——妨害违章建筑应如何处理? 案例14:占有保护——损害违章建筑应否承担赔偿责任?
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