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前言:关于理论预设的若干说明 第一章 法的起源 第二章 混沌法- 东方宗教法(一):印度法.肯定环节 第三章 混沌法 - 东方宗教法(二):希伯来法.否定环节 第四章 混沌法 - 东方宗教法(三):伊斯兰法.否定之否定环节 第五章 道德法 - 中国法(一):先秦.理论预制 第六章 道德法 - 中国法(二):汉唐.现实建构 第七章 道德法 - 中国法(三):唐(中叶)清.深化与危机 第八章 道德法 - 中国法(四):近代.转型与困境 第九章 独立法 - 西方法(一):古希腊.精神预制 第十章 独立法 - 西方法(二):古罗马.现实建构 第十一章 独立法 - 西方法(三):中世纪.重塑 第十二章 独立法 - 西方法(四):近代.成熟 第十三章 结语:从历史走向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 评: 法与道德的关系,既是自古以来哲学家和法学家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各国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本书由人类不同类型法律史的演进过程中透视这一主题,从而避免了纯抽象研究的空洞,并充分展示出法与道德关系的历史多样性与丰富性,可谓独辟蹊径。 作者从类型学角度设计出“混沌法”、“道德法”、“独立法”三大类型,再从比较法学角度论述不同文化类型的共性与差异,并运用法学、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等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论证其核心观点,充分显现出思辨的气质、理论的锋芒和创新的尝试。其中所提出的“一切法律在根本上不可能与道德无涉;理论上如此,实践上同样如此”、“法律有效性的大小程度取决于它所获道德支持的广泛程度”等等观点及其论证方式对法学和伦理学关于法与道德关系的研究,具有较大启示。 在研究范式与风格上,作者通过定义关键词、划分理想类型、厘定逻辑工具以及明确价值判断的立场等等,建立了独特的研究体系和分析框架。全书选题宏大,论域广阔,但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作者将历史与逻辑、宏观与微观、法理与伦理、经验与思辨、描述与解释结合一体,颇具开拓性。 我期望本书的出版能有益于我国的法学研究、特别是法史学和法伦理学的发展,同时也有益于现实的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 ——曾宪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教授)
|